▼ 亲,升级 法语角VIP 后查看精彩内容哦 O(∩_∩)O~
法国美食文化概要
LCF 发表于 2015-04-17 18:34:32, 0回 / 8485阅
法国蔬果店

蔬菜和水果是饮食当中最常见的部分。和中国人一样,法国人也把果类分为干果和鲜果。但东西方人对蔬菜的划分存在着一些差异,如:西红柿到底是蔬菜还是水果,蘑菇是不是蔬菜,海带是否应该算作蔬菜等等。芸豆、花生等豆类在法餐中是重要的配菜,但是在中餐中却难称其为蔬菜。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认同的,就是水果蔬菜作为全球化的使者,可以说最早地见证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并且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饮食选择。

在法国,蔬菜的来历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文艺复兴让法国人从意大利人那里获得了菜花,法国大革命让马赛人说服巴黎人开始吃后者曾认为有剧毒的观赏植物——西红柿。中餐和法餐的烹制方法也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炒食蔬菜;法国人也食用大量蔬菜,但烹饪方法相对简单一些,往往是在生菜上浇些调味汁,再配上烤鱼、煎牛排之类就行了。另外,法国人除了吃各类生菜沙拉以外,他们在家中煮菜的吃法还是根深蒂固的,甘蓝、甜菜头、菠菜等都是他们煮食的对象。

法国肉铺

西餐习惯将肉类分为红肉和白肉,红肉和白肉的区分取决于肉类中所含“肌红蛋白”的多少。猪肉、牛肉、羊肉等属于红肉,但是小牛肉属于白肉;禽肉中又有些属于红肉,有些属于白肉,可以按照所选的种类、部位来区分是红肉还是白肉,比如鸡肉为白肉,鸭肉属红肉;鱼及海鲜大部分都属白肉。法餐讲究肉与作料、酱汁、酒的搭配:白肉类的酱汁一般清淡、爽口,海鲜常用柠檬去惺,红肉类则首选气味 、口味厚重的酱汁佐餐。

有一种观念认为西餐中不用动物内脏,其实在法国,用动物内脏为原料制作的传统菜肴也很丰富,如牛百叶、小牛肝、鸭肝、鹅肝等,这些都是上等的地方特色菜,现如今人们可能的去特色餐厅或者适逢集日才能吃得到这些美味了。现在许多法国人之所以拒绝动物内脏,首先是因为内脏不易处理,存在卫生隐患;其次是动物内脏属于高脂类食物(入富含脂肪和胆固醇),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法国鱼店

法国的地图呈六边形。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三面临海。由于海岸线长的关系,法国人吃水产比较多,且更倾向于肉多刺少的海味。这可能于与西餐讲究用餐礼仪,而吐刺令人尴尬、形象不雅有关系。法餐中鱼肉的做法基本上是蒸煮后浇汁和烤制两种。食用的部位也主要是海鲜两侧刺少的整肉。在法国,由螃蟹、贝壳组成的海鲜拼盘是著名的头盘,一般人只能“望价兴叹”。据说牡蛎、鹅肝、蜗牛是法餐中的“三宝”。圣诞节的时候,许多家庭都要吃一道海鲜,有时候是鲜牡蛎,有时候是烤扇贝。

扇贝是法国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品种,经过不断地培育走向市场,被最终在法国人的节日餐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全球化给法国人带来的口福。说到生吃牡蛎,也许会有人联想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那篇著名的《我的叔叔于勒》(Mon oncle Jules)。文中作者将两名打扮的漂亮的中产阶级太太吃牡蛎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最后要说的是,软体类中唯一不是水里产出的就是蜗牛,法式焗蜗牛可以说是法餐中赫赫有名的大菜。

法国香料

现如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生姜、胡椒、桂皮、肉豆蔻只是厨房的普通调味品而已,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香料的价值堪比黄金。欧洲人发现,香料不仅可以用于烹饪美食、食物保鲜,甚至可以防腐、入药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香料这个词在欧洲社会中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当时的欧洲大陆不产香料,香料贸易控制在阿拉伯商人手中,他们通过“香料之路”(la route des épices)将欧洲人强烈渴望的调味品从东方运来,但卖给欧洲人时香料的价格已经翻了十倍甚至百倍。为了摆脱香料的垄断,更为了攫取丰厚的利益,欧洲列强们开始另辟航线、寻找香料的源头、掠夺香料,也因此曾引发了一场“香料战争”(la guerre des épices)。

法国面包

面包是法国人每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如同米饭、面条之于中国人一样重要。法国的面包多种多样,和葡萄酒、奶酪一样,彰显着地域文化特色。法国各地人喜欢本地的特色面包款待客人,这些面包有的以地域命名,比如波尔多面包、普罗旺斯面包、奥弗涅面包、博盖尔面包;有的以特产辅料命名,比如啤酒酵母面包、苹果酒面包、博若莱红酒面包、海味面包;有的以形状命名,比如鼻烟盒面包等。在各色面包中,长棍面包(baguette)是法国特产的硬式面包,因此也常常被称作“法棍”。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个符号化的传统法国人的形象:在巴黎街头上,行色匆匆的 M.Tout-le-monde 头戴贝雷帽、腋下夹着一根长棍面包。

法国人的生活离不了面包,法语中与面包相关的俗语也是不胜名举,法国人更是将面包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中国人管挣钱养家的营生叫作“饭碗”,法国人也有一个类似的表达---gagne-pain;如果法国人说“j'ai du pain sur la planche”,那就表明他手头有许多工作要做;面包在法国人心中是美好的东西,他们用“il est comme le bon pain”描述心地善良的人“好的和面包一样”;当有人说“cela se vend comme des petits pains”的时候,那就表明某件商品十分畅销。

透过面包文化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在过去,能够“manger son pain blanc”表明过上了好日子,而当代人的认识已经大大转变,粗粮面包也倍受青睐,口感粗糙的全麦面包(pain complet)、乡村面包(pain de campagne)是很多排队购买的对象。

法国糕点店

甜品是西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分为热加工糕点、冷餐后甜点、冰糕类餐后甜点、烘烤小点类和糖果类。法国人的晚餐开始的很晚,八点正常、十点不嫌迟,许多人到了下午四五点左右有吃点心的习惯,尤其以甜点为主。由于法国人通常是从面包店买面包回来吃,所以他们往往也同时买些甜点以供餐后食用;闲暇的时候,自己制作甜点与朋友分享也是他们的一大乐趣。法国人去朋友家做客很少空着手,一束鲜花、一瓶美酒足以表达心意。

除此之外,有些人也许提前向主人打招呼会自带一道甜点上门,略表谢意。主人自然乐于分享朋友送来的甜点。有人开玩笑说带着甜点上门是因为万一主人手艺欠佳,至少还有东西可吃。法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5岁成名的童星裘弟(Jordy)在《做小孩真难》(Dur dur d'êtrebébé)中唱到:“...Tu n'auras pas de dessert.”(……就不给你吃甜食!)。这句歌词让人忍俊不禁,如果再仔细咀嚼一番,你会发现歌词中透露出的一个信息:在法国,甜食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以至于如果他们实在难以管束,父母可能在迫不得已之时会以限制甜食作为“杀手锏”足见甜食的魅力有多大。

法国奶酪

法国堪称“奶酪之乡”,其奶酪产量和品种变化多样、异常丰富,法国人吃奶酪也居世界首位,他们一天不吃奶酪就像没吃饭一样。说到法国奶酪,人们经常提到戴高乐将军(Charles de Gaulle)的一句名言---天晓得如何管理这个拥有258种奶酪的国家(Comment voulez-vous gouverner un pays où il existe 258 variétés de fromage?)。

实际上关于这个数字的版本很多,有确切的说法是264或者365,也有大概的说法是300多种或者400多种,难怪有人说一年有多少天,法国就有多少种奶酪;法国人就是每天吃一种,一年内也不会吃饭重复的奶酪。

对于法国人来说奶酪即是主食,也是零食;即是下午茶最佳的点心,也是正式晚宴(banquet)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单独作菜,也可作西餐配料。奶酪的吃法灵活多样,最经典的吃法也许还是与葡萄酒一起吃,不过二者一起食用时讲究一定的搭配:味道清爽的奶酪配清淡型葡萄酒(如不甜的白葡萄酒或者清淡的红葡萄酒),味道浓郁的奶酪搭配浓郁型葡萄酒(如浓郁、单宁重的红葡萄酒或甜酒)。

法国葡萄酒

公元前一世纪,凯撒大帝(César)率军占领了高卢(la Gaule),发现了当地适合酿酒的优质葡萄,便大力推广酿酒技术。历史的积淀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法国葡萄酒始终占据世界一流地位。

法国人注重午餐和晚餐,喜欢以葡萄酒佐餐,而且比较注重酒与食物的搭配,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红肉纤维较粗,调味酱汁味道比较重,而红葡萄酒含有较高的单宁酸,可以适当缓和酱汁的味道,让肌纤维变得更柔顺;白肉的调味酱汁味道比较淡,而白葡萄酒不仅不会盖过酱汁口味,且其干酸的味道有助于解腥爽口,所以很适合搭配海鲜饮用。在饮用顺序上,法国人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喝不甜的酒,再喝甜酒;先喝“年轻”的酒,再喝“成熟”的老酒。

进餐开始,碰杯了,法国人举起杯来,当然少不了简短的祝酒词---sante(祝健康)或者tchin-tchin(干杯)。

法式餐厅

法国大餐的精妙有一半应当归功于餐厅环境,桌台的布置、餐具的摆放、精美的器皿、鲜花的点缀、烛台的映衬,无不营造出优雅浪漫的就餐环境。

法餐的后厨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大家各司其职、井井有条。请看下表: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法国人的早餐相对简单一些,故此,很少有餐厅专门经营早餐。但起源于英国的早午餐(brunch)目前已经在法国悄然流行。午餐和晚餐一般是法国餐厅的主业。除了主厨推荐的沙拉或者主菜这样的便捷午餐,餐厅还提供“头盘+主菜+甜食”的营养套餐。晚餐的节奏则明显放缓,劳顿一天的法国人此时可以接着柔暗的灯光或者蜡烛享用美食,并放松心情。
本内容为法语角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法语角。
返回法语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