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升级 法语角VIP 后查看精彩内容哦
O(∩_∩)O~
一个法国人类学家导演眼中的老北京庙会
【财新网】(实习记者 刘爽爽)“见过神堂的、见过守驾的文武各会、见过京城内外三山五顶、各股香道、上香的各位老都管,西直门外同心合缘五虎打路上香有见啦!”一气呵成的“叫香”声一落地。众人立即回应一声:“虔诚!”这是赵宝琪带他的五虎打路开路会在妙峰山大殿前参驾。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百余档武会、文会都会来到妙峰山朝顶进香,献艺表演。
妙峰山位于北京妙峰山镇北部,距离北京市中心55公里。妙峰山庙会始于明末,延续至今已400余年,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民俗庙会。
早在1925 年,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顾颉刚、庄尚严、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等学者对妙峰山进行了专门调查,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由此,妙峰山也被誉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源地”。2008年,妙峰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法国人类学导演范华(Patrice Fava)连续20年参加妙峰山庙会,记录下历年庙会的繁盛景象,制作成纪录片《妙峰山庙会——四百年的历史》。近日,该片在北京四合书院放映,导演范华与现场观众探讨了妙峰山庙会的历史演变与民俗文化。
中国首家西方人文典籍图书馆“西观藏书楼”创办人、汉学家施舟人评价该片:“那里(妙峰山)古老的仪式、舞蹈、表演、和铭刻自发地流传至今,生生不息。反观我们的奥林匹斯却只剩一座光秃秃的山,几处遗址残迹和一个有着博物馆的官方场所。鲜活的传统今何在?这说明了一切。”
规矩最大的娘娘庙
影片由妙峰山庙会的历史讲起,妙峰山涧沟村93岁的王老太太回忆年轻时的庙会,她从民国时就参加庙会。那时的庙会还保持着鼎盛时期的香火,华北各地的善男信女上山进香,“成捆地往大香池子里头扔,今年烧的香赶到过年四月庙那底下还着着呢,着得欢着呢……”
妙峰山庙会曾中断过50余年,根据范华掌握的资料,1937年日军占据了妙峰山,从那时起正式的庙会便中断了。直到1988年,出身于北京“香会世家”的民俗学家隋少甫来到妙峰山,希望恢复古香道当年盛景。
“花会的恢复首先得感谢我师父隋少甫,那会儿咱们这儿交通也不太方便,只有隋少甫自己带着干粮,带着咱们北京的二锅头、酱牛肉到涧沟来,当时我在涧沟当村长……”妙峰山庙会传承人、妙峰山景区顾问王德凤回忆,当时他们连续两年向政府请示恢复庙会,都没被批准。“最后我们爷俩儿就达成协议,这事儿不请示了咱们就搞。”
1990年,隋少甫带领九档花会来到金顶妙峰山秘密朝香献艺,随后两年,花会不让上山,隋老想了办法——文角不化妆,把表演的衣服装在包袱里,背到妙峰山山顶,到这儿来勾脸表演,行话叫“打软包”。就这样庙会秘密办了三年,终于在1993年被政府承认,成为建国后第一届妙峰山庙会。隋老故去后,各档花会捐刻了“花会泰斗隋少甫”的纪念碑,树立在妙峰山上。
妙峰山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的午夜子时举行开山仪式:各香会会首焚香表文,祈求碧霞元君娘娘保佑一方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香会组织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自建庙开始,村民就组织香会队伍参加庙会。香会有文武之分,文会主要为香客服务,免费提供茶水、吃食,相当于庙会的后勤保障部门。王德凤介绍:“文会一般从农历三月二十三就开始上山了,有清道会、修道会、净道会、糊棚会、弹尘会、青菜会、献盐会、面贡会、果贡会,还有为香客舍粥、舍茶、舍馒头、舍缘豆的,都称为文会;武会又称花会,表演各类民间技艺。”
影片里,老都管(即香会会首)赵宝琪,专门讲述16堂武会,结合清代宫廷画解释各个武会表演的故事及角色,随后播放现在庙会的武会表演。讲到杠箱会,他说:“杠箱可以说绝了,杠箱会讲的是隋唐时,小县官儿贾继忠,押着褚彪、黄天霸给皇上进贡皇粮,这么一个故事。”1986年,赵宝琪和师哥黄荣贵在崇文文化馆恢复了一堂杠箱会,“钱没少花,找的人不对路。因为哪儿的人都有,团结不到一块儿,走了几个局最后就算败了。”
康熙帝曾封妙峰山娘娘庙为“金顶妙峰山娘娘庙”,从此妙峰山庙会不仅地位跃居京城东西南北中“五顶娘娘庙”之上,走庙会的规矩也是最大的。
拍摄中,范华碰巧遇上了“横会”的一幕,即朝顶进香的香会“前引”(带会上香的人)勾着脸扮着角带会,被各位守驾老都管拦下来。“会有会规,家有家规,这种情况根本就不能发生。您扮着脸儿您得上后头去,谁带会谁跟前头。”片子里,赵宝琪对错了的“前引”说。
2015年妙峰山重新修建了一座喜神殿(供奉梨园祖师爷唐玄宗),在开光仪式上,京剧大师谭鑫培的后人谭孝曾前来致辞:“我的高祖父谭鑫培先生当年曾经经常来这儿,我的曾祖谭小培,我的祖父谭富英,我的父亲谭元寿以及我的儿子谭正岩,他们都经常来参拜喜神,总觉得祖师爷在这儿供奉着呢,来参拜也是我们谭家的一种精神的传承……”范华拍下了这一幕,并放在影片结尾。
妙峰山的未来很难说,但不会消失
纪录片里有大段的武会表演,有观众觉得过于冗长,可以省略。范华解释,这是一个学术的片子。“我拍摄这部片子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妙峰山庙会在人类学、民俗学方面的影像资料,这区别于大众影片。”
范华现为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副研究员、道教研究专家、影视人类学导演兼制片人。他曾在法国学习中文,受学于法国道教学者施博尔教授,从那时起开始对中国道教文化产生兴趣。1970年来到中国工作后,他已经知道妙峰山这个圣地,后来有机会结识赵宝琪、隋少甫等老都管。连续二十年拍摄妙峰山庙会也是由于它是华北地区道教文化的典型代表。
早在1925年,民俗学家顾颉刚就出版了《妙峰山文集》,此后关于妙峰山庙会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其中隋少甫与民俗专家王作揖的《京都香会话春秋》最为详实。“隋少甫的书写得很详细,但只看文字很难想像这个表演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我着重拍了16堂武会如今的表演,这对相关研究学者的价值可能更大。”范华说。
如今,妙峰山香会已经恢复了80余档,其中文会10档,武会70余档。每逢表演,香客们围在武会外,所有人都举着手机、相机,范华意识到以后再也没有机会正常拍摄了。他决定最后拍一次庙会,他和太太在2015年庙会期间集中采访拍摄了各香会会首、一手恢复庙会的老都管王德凤和赵宝琪等人。
范华致信美国杜克大学,得到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戴维·甘博1927年拍摄的妙峰山庙会的影像资料,还从博物馆借出描绘武会表演的清朝宫廷画;杠箱会已经失传,范华通过赵宝琪找到北京电视台以前拍摄的资料,剪进影片中。夫妻俩花了8个多月时间,将50多个小时的素材制作成现在的片子。中文版之外,范华夫妇还在制作法文版和英文版,准备对外发行。
范华的爱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她认识范华后接触到妙峰山庙会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庙会,他们每次来参拜,这些全是老规矩的仪式,好像回到了很久以前。”夫妻俩每年都来妙峰山,除了2006年,因为他们的女儿刚好出生在妙峰山开山那天,第二年他们去妙峰山还愿。
“二十年来,妙峰山庙会变化很大。我最早拍的妙峰山庙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气氛也完全不一样了。”范华说道。片中半夜开山的武会表演如今已经看不到了,只剩上香仪式。同一个香会的老街坊们因为城市建设搬迁到北京城不同的地方,依托原街道成立的香会越来越难聚到一起。
范华认为妙峰山的未来很难说,但不会消失,“因为保留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很多,好几代的香客还会来拜碧霞元君。”
本内容为法语角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法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