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4改成2B就是懂中国?老外了解中国文化走了不少“弯路”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买手买遍全世界的“征途”,外国人们针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自然就免不了“动点小心思”。或是学些汉语以便闯入中国市场,或是身上刺汉字显示潮流。但在这过程中,由于对日益变化的中国的不了解,闹出一些小笑话自然也是无法避免的。
中国买家对房地产市场的热情烧遍了全世界。受低至创纪录水平的利率和澳元贬值推动,来越多的海外买家都把目光聚焦于悉尼的豪宅。
上海界面新闻报道,由苏富比(Sotheby's International Realty)负责出售的悉尼Vaucluse一处豪宅前不久刚刚换了新的门牌号码。不过因为缺乏了解,房产交易商本打算讨好买家的举动却弄巧成拙。
该豪宅原先的门牌号是“4”,但由于认为潜在的中国买家会觉得这数字不吉利,他们于是将号码改成了现在的“2B”。显然,苏富比还不了解中国的俗语和网络用语,中国买家对这个号码的避讳要远高于“4”。
同样的,中国游客出国旅游时也可能会遇到相似的情况。为迎合中国游客的做出的改变通常反映的却是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瑞士中文网报道,瑞士Albana酒店正在迎接数量更多的中国游客。这里提供了24小时热水,同时,餐厅里还挂着毛泽东的画像。可以想象,这家酒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1976年以前。
考虑到“傅满洲”邪恶形象深入欧美人的心里,以及李连杰1998年拍摄的好莱坞电影《致命武器4》中的装束——留个小辫子,手里拿佛珠,可以看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印象的仍需改变。
瑞士Albana酒店里面的毛泽东画像。(图片来源:瑞士中文网视频截图)
汉字刺青很有型,但胸口的“怂”一点也不酷
很多外国人觉得中文的方块字或书法有一种古典又神秘的东方美感,刺在身上有很潮的感觉。但方块字在他们眼中似乎都长一样,要他们弄清楚其中的含义并不容易。 去年被网友吐糟得不亦乐乎的外国明星的刺青恐怕就是贾斯汀·比伯胸前的汉字——“怂”了,贾斯汀还天真的认为它的含义是“follow your heart”。同样是“从、心”,摆错了位置,意义可大不一样。 汉字刺青在欧美娱乐圈和体育圈似乎已经成了风尚,贾斯汀·比伯只是一例。著名球星贝克汉姆2008年专门飞到香港,找了当地最为出名的纹身师傅在其左肋上文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NBA前球星艾弗森的脖子上有个大大的“忠”字。 如果上述两例还算有文学素养,那么“麻辣鸡”手臂纹“上帝与你常在”就显得有点常规了,NBA球员巴恩斯的妻子格劳丽亚-戈万(Gloria Govan)脊背铺上了“信爱家庭相信神”,这似乎就已经不太能读懂了。 署名为吴玲瑶的作者曾在《星岛日报》刊文,称其看到一个男人脖子上刺有吓人的“杀人执照”四字,还见过一位小子在后脑勺到脖子的地方刺了不大不小的三个字“记事本”。 本以为是刺了一个很有意境的中国字,却有不好的意思,“老外”也不懂,却带着满身走让人哭笑不得。同样令人奇怪的是,汉字的刺青通常都比较难看,一位旅居德国的华人说,他奇怪不知何年何月刺青开始流通一套超丑的书法。
欧美名人身上的汉字刺青。(网络图片)
想起个好中文名字,还得向大使学习
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人取中文名之风从各国驻华使节开始盛行。这些驻华使节的名字常常十分文雅,丝毫感觉不到西方文化的踪影。如中美建交之后美国的第二任驻华大使就有了中文名“恒安石”,包括后来的芮效俭、李洁明还有此前由奥巴马提名、精通中文的洪博培。
广州《新快报》报道,前法国驻穗总领事(Bruno Bisson)的中文名叫白屿淞。这是个颇见功力的中文名,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宋白玉”,也十分不俗。目前的德国驻华大使中文名叫“柯慕贤”,这个寓意深刻的名字来自于他的老师。
驻华大使通常对中华文化较为了解,并且懂得请教他人,自然名字都十分有“古韵”。但对于不愿意请教中国老师或者朋友的外国人,名字就不那么好听了。
北京参考消息网援引德国之声电台报道,一个叫Dan Leshem以色列人就要自己起中文名。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叫史耽误,直到后来,他认识了现在的中国女友,他才知道这个名字的意思不好。
Dan Leshem 的前任老板也是一个外国人,估计他的中文名“幸福龙”也是自己起的。对中国人来说,这听上去显然有些滑稽。
台湾东森新闻网报道,一位法国学生2012年初到香港交换时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激烈的海胆”,还正式的印在了身份证上。“海胆哥”取中文名时,觉得刺伤他的海胆很凶猛,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直接谷歌翻译。他输入“Fierce Urchin”,翻成中文就变成了“激烈的海胆”。好在这个法国人并不在意。
当然,对于大部分外国人来说,直接将本国名字音译成中文名也颇好听,比如“Celia”直接音译成“西莲”。
“激烈的海胆”身份证。(图片来源:东森新闻网)
一义多词+一词多义,怎么用可愁坏老外了
新华网报道,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小组赛上相遇,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和美国队又碰头,争夺冠军,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名名叫Christr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认为美国队赢了,在中国同学中称赞自己的国家队,结果弄出了大笑话。
这则新闻广为流传,堪称老外在汉语面前“懵”了的典型案例。在“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面前,老外显得手足无措。
比如“东西”。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曾说过案例,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说“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电视机、眼镜,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这样表示——“比如,你我都不是东西!”
巴丽娅是个俄罗斯女孩,刚学汉语时可闹出不少笑话。广州《羊城晚报》曾有一次去餐馆,老板问要吃什么,巴丽娅说“我要睡觉”,老板问“你要睡觉就睡呗,干嘛跑我店里来睡?”原来她要点的是“水饺”,却读成了“睡觉”。碰到有的食物不好吃,巴丽娅总会说“好酷啊”,旁人很奇怪,东西这么难吃有什么好酷的,原来她想表达“好苦”之意,却念成了“好酷”。
不过这些“笑话”并不难堪,这类笑话越多,越说明了中文在全球的愈发火热。随着孔子学院和开设中文的学校越来越多,多点这样的“笑话”其实一点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