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升级 法语角VIP 后查看精彩内容哦
O(∩_∩)O~
西门子被“盯上了”? 外企在华不再继续“超国民”
反垄断、打击贿赂……中国监管部门正在稳步推进对洋品牌在华不法行为的调查,最新的目标是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据路透社报道,知情人士披露,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去年开始对西门子旗下医疗部门涉嫌贿赂医院使用其高价医疗设备产品一事展开调查,涉及的医院可能多达1000家。
“新目标”锁定西门子? 消息称其行贿千家医院
上海观察者网援引路透社报道称,三名知情人士透露,工商总局指控西门子公司及其经销商通过捐赠医疗设备“免费”的方式,换取院方在此器材上独家使用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化学试剂,其行为违反了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中国监管机构对于这一在中国普遍的违法行为采取强硬的做法。
西门子医疗是全球医疗领域最大的设备供应商之一。目前,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器(GE)、荷兰飞利浦三家企业垄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70%。
医疗设备制造商与经销商密切合作,通常情况下二者来签署合同将医疗设备卖给医院。路透社引述一名消息人士的话称,此次被曝光的贿赂事件涉及包括验血设备在内的多种医疗器材,涉案医院多达1000家。
中国律师表示,监管机构进行闭门调查并不罕见,对于法律团队而言,随后要协商和解方案以使调查处于保密状态。
上述三位消息人士中的两人直接了解该调查。他们都要求不透露姓名。第三位消息人士与西门子在中国的医疗团队紧密合作,所以了解该调查。
路透社称,西门子德国总部的高级发言人克雷默(Matthias Kraemer)表示“尚未注意到”,该调查并拒绝就该调查的具体问题作出评论。
不过这并不是西门子第一次被传出行贿。早在2008年,西门子就因在华相同的行为被罚款。此前报道称,西门子2008年之前的10年中曾向中国客户行贿7000多万美元,获得超过23亿美元的订单。西门子交纳16亿美元罚款与德国和美国司法机构达成和解。
部分欧企在华“不规矩” 行贿、垄断样样来
如果被查属实,西门子也不是第一个有次遭遇的欧洲企业。就在上个月下旬,奔驰公司就其垄断行为向相关部门交付了3.5亿元人民币的反垄断罚款。而在去年,卷入行贿丑闻的葛兰素史克最终被罚款人民币30亿元,该公司中国负责人、英国人马克锐也因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驱逐出境。
无论是葛兰素史克还是西门子、奔驰,都只是欧洲跨国公司在华“不规矩行为”的“冰山一角”:尽管中国尚未对奥迪开出罚单,但奥迪去年就已经承认存在垄断行为;美赞臣被罚了2亿人民币;瑞银曾陷入雇佣中国官二代以获取合同的丑闻中……
北京半月谈网梳理这些信息后发现,在华外企不规矩的地方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以上海福喜为例,生产操作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第二种,以葛兰素史克为例,企业出现商业腐败行为;第三种,以奔驰为例,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垄断。
中国对这些行为的查处是在依法治国的目标下加快法治市场经济的建设,这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要平等地遵守法律。对于外企来说,法治环境改善将提高中国各项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根本性改善。
但欧企似乎对营造法制环境——尤其是反垄断——的努力不买账。FT中文网报道,去年8月,欧洲企业猛烈抨击中国政府再度打击据称违反中国反垄断法的行为,称自己受到中国官员“恐吓战术”的困扰,这些官员不公平地将矛头指向外国企业。
中国欧盟商会(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去年8月也罕见地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称过去一年期间被列为反垄断调查对象的成员企业具有“一致立场”。
不过真的如此吗?至少在中国方面看来,欧盟商会的指责完全站不住脚。中国总理李克强曾说:“我们推进的包括反垄断调查在内的事中事后监管是依法、透明、公正进行的。不仅如此,它也是有利于中国扩大开放,就是要让更多的外资、外国产品愿意和敢于进入中国……希望各位对中国的开放不要担忧,也希望你们有什么问题和建议,可以直率地向中国政府提出。”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国家大力推进反垄断调查是十分必要的,外企不应享有反垄断“豁免权”。
中国政府还通过其他的方式规范外企的经营环境。新华网报道,2015年1月,中国商务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出台的“外资三法”,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进行合并和修订,这将使外商投资环境更加适应国际通行规则,在法律层面“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原则的落实。
用外资撤离做“幌子” 心疼“超国民待遇”丧失才是真
欧盟商会的指责可以看做是对中国经营环境的担忧和抱怨。一些分析机构用外资在华减少投资甚至是撤离中国来为此观点正名。但无论“证据”是否真实,曾经风光无限的跨国企业如今或多或少地陷入了焦虑。
《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中国欧盟商会2014年商业信心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收益增长的公司的比例逐年下降,2010 财年,78%的公司都在盈利,到了2013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63%。不过这可能这更多的源于曾经坐享“超国民待遇”如今变成了“国民待遇”。
在葛兰素史克之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从未将矛头对准外国跨国企业。中国官员当时对跨国企业是另一种态度。中国那时很穷,需要外国投资和专业技术。愿意来华做生意的外国企业可以享受“红地毯”待遇,获得税收减免和无偿使用土地等优待。
这个时期,外商只要有点钱或技术,发展机会一大把。中国欧盟商会在《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4/2015》中也用“不可复制的最佳条件”来形容这段时期的中国产业环境。
“超国民待遇”如今被剥夺。因为与二三十年前的情况不同,中国现在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这一方面,中国或许仅次于美国。因此,外国资金不再享受“红地毯”待遇。从计算机到汽车制造,再到更加尖端的行业,中国自身都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不再迫切需要技术知识。
过惯了好日子的跨国企业可能没有想到,失落的这一天来得这么快。而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实力强大,又加入外企困境。中国对外企在价格、质量、商业实践等方面的监管,都是导致外企在中国扩张变得谨慎的原因。
然而这并不是外企在华已经“没有机会”。中新网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中提出,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还讲了四个中国机遇的内涵“在扩大”:中国的市场机遇在扩大,中国的投资机遇在扩大,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中国对外合作的机遇在扩大。
对外商而言,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一定要搞清中国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绿色机遇、对外合作的机遇都有哪些。若如此,就是听懂了习近平的“喊话”,钱也一定有得赚。
本内容为法语角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法语角。